真正的宗教只是注意觀察頭腦的運作,那是個人直接和私密的體驗.不是任何現存的觀念,理論,哲學,宗教,或是任何佛經,聖經,可蘭經,咒語,公案,等等的投射和反應
Friday, December 19, 2014
你到底為什麼一定要跟提婆達多搞在一起,破壞僧團而吃素呢?
清靜道論-塚間住支-論文評論
這段論文又再次的明確佐證(見【】部位的記載):南傳原始佛教僧侶決非素食者,而是葷食者。
@清靜道論-塚間住支
〔受持〕
[0128a03] 塚間住支,「我不拒斥塚墓,受持塚間住支」,依此〔二語〕之任何一語而受持。
〔規定〕
[0128a05] 其次,彼塚間住者,以人人建設村而此為塚墓,確定不住此處。然,死屍不荼毘時,此非是為塚墓。由〔最初〕荼毘時,若棄放十二年,是名為塚墓。其〔塚墓〕住者,不作經行處、設牀或椅子,準備飲食物,不得為說法而住。此乃頭陀支之大事。故為滅除生危險,〔豫〕先示知僧伽長老或王之官吏,以不放逸而住。 [P.77] 經行時應半眼視墓而經行。往塚墓當避大道而行側道。晝間確知所緣之位置。然,如斯其所緣於夜間當不怖畏彼。諸非人夜間舉聲鬼叫,不應以任何投打之。不可一日不行於塚墓。於塚間過中夜,可後夜還歸,是增支部誦者〔說〕。【非人愛好胡麻粉,不食用豆飯、魚、肉、牛乳、油、砂糖等之硬食、軟食。】不可入於檀越家(此比丘有死人之煙味,惡鬼隨從故)。此是規定。
-----清靜道論-第二說頭陀支品-塚間住支
http://tripitaka.cbeta.org/N67n0035_002
清靜道論-一鉢食支-論文評論
有這些古老的論文證據(見【】部位的記載):如果你還堅持原始佛教僧侶是素食者,那豈不是睜眼說瞎話嗎?
@清靜道論-一鉢食支
〔受持〕
[0117a10] 一鉢食支,「我拒斥第二鉢,受持一鉢食支」,依此〔二語〕之任何一語而受持。
〔規定〕
[0117a12] 其次,彼一鉢食者,飲粥時,得調味加添於容器中,應先食調味或先飲粥,【若撒上〔調味〕於粥中,撒上腐嗅魚等之調味時,於粥生厭逆。】不厭逆者可以食,故如斯關於調味言〔不得撒上〕。而蜜或砂糖等非厭逆物可以撒拌。受者應受取適當之量,生茶亦可以手取食,非如斯之時,應入於鉢中。拒斥第二鉢,故其他樹葉等〔亦不可受〕。此是其規定。
〔區別〕
[0118a03] 其次,依區別,此亦有三種。其中,勝於噉甘蔗時,其外塵亦不得取掉。【團飯、魚、肉、菓子亦不得裂分而食。】中是可以一手裂分而食。言此為手瑜伽者。次,劣是言為鉢瑜伽者,彼凡入於鉢中者,可用手或齒裂分其一切而食。
http://tripitaka.cbeta.org/N67n0035_002
清靜道論-活命徧淨戒-論文評論
如果你說「鹽漬魚」不算葷(見【】部位的記載):那不是證明你因為吃素頭腦壞掉嗎?
@清靜道論-活命徧淨戒
「賭謎(周邊語)」是近之而語,〔例為〕親近良家,比丘之故事是語此處。傳言有親近良家之比丘。欲得食入〔施主〕家而坐。見彼而不欲施之家婦,言「無米」,如欲持米來請往鄰家。比丘入於內室眺望,於門偶有甘蔗、於容器有砂糖、【於籠有鹽漬魚】、於甕有米、於瓶〔藏〕有酪,見已而還坐,家婦〔言〕米而「不得米」,比丘言:「優婆夷!今日行應不成功,我〔既〕見其前兆。」「尊師!是何前兆耶?」「見蓄於門偶之甘蔗如蛇。將打此而眺望,〔見〕容器內之砂糖如石塊,〔次〕打石塊,所打是彼蛇,【蓄置於籠者如鹽漬魚】,〔見〕為鐮首,〔其次見〕嚙其酪塊,蛇之齒牙恰如甕中之米,又由彼瞋怒〔蛇之〕口出來混毒之唾,恰如〔見〕 [P.29] 入於瓶中之酪」。【彼女「不能欺禿頭」,言與甘蔗、煮飯、酪、糖塊、魚,一切皆與之。】如斯近而語者當知是「周邊語」。「遠迴」是已得漸漸語言向之而語。
----清靜道論-第一說戒品-活命徧淨戒
http://tripitaka.cbeta.org/N67n0035_001
佛陀的故事評論-你到底為什麼一定要跟提婆達多搞在一起,破壞僧團而吃素呢?
你可能沒注意到我特地翻譯成中文的這一段,提婆達多是為了要打動其他僧侶和尼姑,破壞僧團,才要求,僧侶不能睡在屋內或吃任何肉類。佛陀斷然拒絕了,可見佛陀並不主張吃素,那你到底為什麼一定要跟提婆達多搞在一起,破壞僧團而吃素呢?
@佛陀的故事69
69。要打動其他僧侶和尼姑,破壞僧團,提婆達多要求佛陀為僧團作出更嚴格的行為規範。他要求,僧侶不能睡在屋內或吃任何肉類。然而,佛陀拒絕提婆達多的建議。他說:“如果一些僧侶寧願睡在露天或不吃肉,他們可以自由地這樣做。但如果他們不希望這樣的生活方式,他們沒有必要那麼做。”最後,佛陀說:“提婆達多,如果您試圖分裂僧團,您將獲得邪惡的果實。”
-----佛陀的故事69-譯自story of the Buddha
http://www.buddhanet.net/e-learning/buddhism/069bio.htm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